一生文学 - 历史小说 - 大理寺小郎君在线阅读 - 第153章 单纯的太子,公主密令

第153章 单纯的太子,公主密令

    萧坚看出了众人的疑惑,此时轻笑着,挥了挥长袖道:“何为且战且和!其一,突厥犯我天朝国威,其心叵测,必诛之!先命我大军即刻整装火速支援云州,将突厥人赶回草原边境,此为战!其二,为了防止其余三国趁机入侵,大军必须速战速决,击破突厥后,不可恋战,迅速回防以保存实力。此为和!”

    “突厥战败,必然会有所消停。而我们可趁此间,提出和议,只要突厥人愿意赔款道歉,那两国便可相安无事。如此一来,我大军不必与突厥陷入久战,实力亦可留存。谨防三国攻燕,先战而后和,亦是且战且和。”

    这话一说完,众官员再次面面相觑,若有所思起来。

    此计不失为良策。

    先出动大举精锐发动闪电战,将突厥的来犯之敌击溃,并赶回大草原。

    然后迅速回防,严守其余三国的觊觎,再与战胜国的身份提出和谈,迫使突厥赔款,甚至是割地道歉。

    既是守住了堂堂天朝上邦的威严,又可预防周边三国的狼子野心。

    此事若是办成,倒也是既战又和的良策。

    突厥人兴兵十余万犯境,若能迅速歼灭这支先头部队,阿史那可汗必然有所忌讳,为求自保,同意割地赔款,倒也不无可能。

    太子提出如此一策,俨然让内阁众人陷入了某种平衡之中。

    就连一力主战的萧天云,此时亦是沉默了下来,似在思量着太子提出的谋略。

    话刚说完,首先打破沉默僵局并附和太子的,便是刚刚被萧天云毒打了一顿的兵部尚书颜烈。

    他目光一闪,当即跪得五体投地道:“太子此计,既战既和,为我天朝留存了抵御三国野心的实力,乃是不二之计。臣附议,太子英明,乃国之大幸,陛下之幸。天朝得太子英明领导,必定社稷永固,国祚万年...”

    颜烈越说往后,用词越是乖张,奉承之意愈加明显,而且滔滔不绝。

    萧坚一开始听着还觉顺耳,慢慢便有些不好意思起来,赶忙阻止道:“行了,颜尚书还不起来?本太子之计只是建议,真正下结论,仍需内阁一致同意。”

    “是...”

    颜烈这才收住了口,缓缓起身,有些畏惧的盯了萧天云一眼。

    顿了顿后,萧坚复而看向萧天云,试探性地问道:“父皇早在前往幽州之前,已暗中立下诏书,命皇叔与我共同主政,便是信得过我俩。侄儿此番有此愚策,那不知皇叔如何看待?”

    萧天云眉目轻动,道:“太子无需谦逊,此计...不失为良策。本王闲散多年,疏于朝政,本就有些难以启齿。只要能守住天朝国威,不至于丧权辱国,又可敲打突厥人,本王自然没有意见...”

    闻言,萧坚目光一亮,能得到萧天云这个摄政王的认可,便相当于通过了内阁一半的认同,令这位处处掌权监国的太子,不无喜形于色。

    随后,他将又将目光投向了首辅吴道庭。

    吴道庭感受到太子的目光,当即道:“臣以为,此计亦可行,愿听太子调遣,扬我国威,驱逐突厥,死而后已。”

    他说着,竟跪下来叩拜。

    吴道庭掌管中书省多年,人老成精,一直韬光养媚,事事谨慎。

    眼下这个形势,是战是和,都各有利弊。

    先战而后和,若能成事,自然是绝佳的办法。

    但谁知道事情会不会朝着想法去发生?

    吴道庭混迹朝堂多年,自然心有权衡。

    此计若是在其他人口中说出,他必然会提出自己的一些异议。

    但出自太子之口的话,他便只能选择附和了。

    因为皇帝昏迷以后,在如今这个内阁中,谁都承担不起这个“失策”的责任,除了眼前这个太子和离王萧天云。

    早在得知突厥进犯,离王紧急召集内阁时,吴道庭便已心有所想,不论会议上众官员如何争论,他都不会确切摆明自己的态度。

    最好的结果便是,由太子和离王其中一人提出建议,而后最终定论。

    计策若成,则万事无忧。

    若败,那也是他们二人的主要责任,只有这两人有“容错”的资本。

    见到吴道庭跪下,他身后的各部官员也都齐齐跟着,大声附和太子。

    太子被限制在宗人府挂职多年,第一次感受到百官附和的那种成就感和优越感,心中一阵惊喜,大袖一挥,直呼“平身”,显见悦然之情。

    “好,既然连皇叔和众爱卿都没有反对,那此事就这么办了。即刻召集各大武将入宫,请陛下兵符,点兵!”

    萧坚发号施令道。

    他身旁的一名内侍太监,当即应是,倒退而去。

    这时候,吴道庭问了一句:“殿下要调动精锐军团出战,那不知可想好了要用哪里的兵?何人挂帅,点兵几何?”

    萧坚脸色肃然,正襟点头道:“各部边境守军,已有司职,不可擅动。但有一支军团兵强马壮,素来镇守关中,此番可先行调往前线。而关中空缺,便由皇城军分兵十万暂且补上。再急令各州府紧急募兵,半月内召集十五万人马,急赴云州。”

    吴道庭道:“殿下说的是张风晓的关中军?”

    “没错!”

    “张风晓的神弩营确实战力非凡,但他好像只听陛下调遣...”

    “无妨!本太子自会亲自去说,大敌当前,宣威侯自然会识大体,且有父皇兵符,他也莫敢不从。”

    “何人为帅?张风晓?”

    “不!张风晓为副将,本太子亲自挂帅,征讨突厥!”

    闻言,萧天云和吴道庭同时目光一凝,竟不约而同地对视一眼。

    而后,引领着众官员,齐声道:“太子出征,臣等愿誓死追随。太子神武,定能旗开得胜,凯旋而归!”

    闻言,萧坚心中澎湃不已。

    就在内阁众人已经商定决策之时。

    宫中。

    万宗德带着元博七拐八弯,来到了皇帝的寝宫。

    院子里,万宗德停下了脚步,稍稍走向一侧僻静的角落,说道:“你应该已经知道,并非真是内阁召见你。而是...为师私下以内阁之名让你进宫。”

    元博微微一笑,道:“先生如此说,学生自然明了。但为何要以内阁之名?先生想见我,只需通传一声,学生自会前来。”

    万宗德也笑道:“太子与摄政王已决定将为师招入内阁,为师想见你,自然就是内阁召见。”

    “恭喜先生荣升!只是,先生既已入了内阁,为何不参与军机殿的论事,反而是来此?”

    “你猜呢?”

    元博皱了皱眉,“猜不到!”

    万宗德冷视他,“是猜不到,还是不想说?其实内阁开始议事之前,太子已有决断。我不用参与内阁讨论,其实是来帮他取兵符的。”

    说着,他指了指皇帝的寝室。

    兵符可调到天下兵马,一直都是留在皇帝枕边。

    元博微妙道:“哦,取兵符,那么太子是要主战了。”

    “说对了一半。太子是要速战,然后求和。”

    “速战求和?这...”

    元博一愣,继而苦笑起来,“这未免有些单纯!既主战,为何还要求和?即便是和,也该是由对方主动来求和。”

    万宗德若有深意地看着元博,道:“说说你的看法!”

    “大燕周边四国,皆是虎狼之心。太子求速战,不外乎是忌讳其余三国的野心。求和,是为了保存实力,戒备各国的合谋突袭。但其实大可不必,四国若有沆瀣一气的可能,早就对大燕动手。他们各自生疑,谁也不愿事先发难,都想在幕后坐收渔利,其实是一盘散沙,不足为虑。”

    “朝廷只需按照陛下此前的部署,由三面进攻突厥,闪电战灭掉突厥,便可让其余三国恐惧,而不敢伺机攻燕。陛下昏迷之前,其实已经洞悉了这点。所以命西域、云州、朔方三军待命,太子只需顺着这个意思,突厥可破。”

    “为了保留实力,处处留手,对突厥求和,未免杞人忧天。等同自缚手脚,大可不必。太子此举,有些多虑且优柔寡断。”

    元博缓缓说道。

    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!

    大燕就好像一个富商,四国就好比劫匪。

    两方对立,四个劫匪都各怀鬼胎,不肯真正联合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富商只需抓住其中一人打死,便可震慑全场。

    而不是将一人打倒后,害怕其他三人围攻,主动与劫匪讲和。

    四个劫匪若齐心协力,便不会有对峙的情况出现。

    因此,元博从内心深处觉得太子这个“且战且和”的策略,未免幼稚。

    “你倒是很有见解,但一举击溃突厥后再求和,也会产生震慑的作用。”

    万宗德轻笑道。

    元博摇了摇头,“一举击溃,谈何容易?若不动西域和朔方的兵力,莫说能击败突厥,恐怕连收复失地都难。更有甚之...”

    “够了!”

    万宗德却打断了他,转而道:“你说得够多了,但你并非太子,也非主将。等你真正有兵权在手时,再与为师谈论。”

    元博狐疑道:“那先生唤我前来,是为了什么?”

    万宗德微叹一声,道:“进去吧!公主在里面,她有密令要交代于你,顺便将兵符带出来给为师。”

    说完,他指了指皇帝寝室的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