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文学 - 言情小说 - 重生之豪门庶子在线阅读 - 第十二章

第十二章

    就在谢文昌准备起身,去把谢瑜从策楼上拽下来狠狠暴打一顿时,一只手突然按住了他的肩膀,且力道出奇的大。

    谢参政扭头,瞧见正是自家兄弟谢文信,还一脸温和朝他笑,可那手上却一点儿没松劲儿。

    “三弟此举,是何意?”谢文昌压抑着愤怒,几个字说的是咬牙切齿。

    “二哥稍安勿躁,既然三侄子已凳上策楼,兄长是如何也不能阻拦的。”谢文信依旧微笑,见谢文昌又要发作,才继续道,“兄长或许不知,这策论大比当年蒙太-祖皇帝下旨正式创立,曾有三条规定。其一就是善始善终,为策论者,若不能做到始终如一,不足以治国、平天下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太-祖皇帝四个大字,把谢参政砸的脸色骤变,时红时白,一时竟哑口无言。

    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,君为上,臣为下,父为上,子为下,太-祖是君之祖先,自然是上之又上。

    那是绝不可违背的。

    “……哼!”

    既然不能上去揍谢瑜,谢文昌只得用力抽回袍袖,然后一边冲着策楼干瞪眼,一边在椅子上运气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儿,谢参政的智商好像终于回归上线了,复扭头,看向谢文信,不阴不阳道:“三弟倒是为小儿打算的清楚,为兄竟不知瑜儿与三弟这般要好——已是越过嫡子珏儿了!”

    “哎呀!兄长真是折煞我也!”闻言,谢文信立刻睁大眼睛,表情十分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“我来锦州不过数日,与三侄子确有亲近之意,可这不是看在兄长的面子上吗?珏儿与我年年相见,又是嫡亲叔侄,关系岂是旁人能比?我又如何能亏待他!兄长真是冤枉文信了!”

    “此话当真?”

    “当真!”

    谢参政见谢少卿一脸的痛心疾首,也不由得怀疑是自己想多了。

    也对,谢瑜和谢文信不过才认识几天,能有什么交情?再说,公侯府门、世家子弟最是小心谨慎,不会轻易押宝,谢瑜一区区庶子,能有什么大造化?

    不管怎么看,这笔买卖亏本的危险大得很,甚至极可能血本无归,以谢文信之智,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?

    恩,不可能,不可能……

    谢文信见谢文昌已信了七-八分,于是赶紧又添了一把火,将谢文昌的心彻底塞回肚里。

    “来锦州前,我得了一副吴道子的真迹,听闻大侄子好书画,特地带来锦州,本想着秋闱时为他庆贺中举,现在看来,是要提前拿出来了。”

    话到此处,谢参政终于展露笑容,明明分外受用,却还故作推辞道:“三弟何须如此啊!小儿不过是懂些皮毛,这么重的礼,倒让为兄不知如何是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嫡亲叔侄,无须这些虚礼。”谢文信摆摆手,端起矮几上的茶盏,动作极是斯文。

    借着茶杯的掩饰,他眼神望向策楼,待看到那道单薄的青色身影时,脸上笑意加深,像只老谋深算的大狐狸。

    所谓放长线钓大鱼,要做,就做大,玩长期投资。

    至于交情……俞伯牙与钟子期,从相遇到知己,亦不过半首琴曲。

    世事皆难料。

    这边谢氏兄弟打着哈哈,却不知这一切,全被上首的七皇子看在了眼里。

    李烨黑眸微沉,想起昨日侍卫呈上的密报,上面清楚的记录着谢瑜与其父不和,谢参政宠爱嫡子,对庶子不闻不问,甚至打压,谢四郎至今未去过县学,能否读书识字都是个问题。

    如此境地下,难怪谢瑜会破釜沉舟,不惜忤逆父亲,也要来参加策论大比。

    而兵书有云,哀兵必胜,谢瑜未必会输。莫名地,李烨十分相信谢三少会赢。

    恰逢此时,第一场策已结束,众士子纷纷停笔,自有巡考上前收走卷纸,记录,封存。

    主考翰林院学士方大人一边下跪行礼,一边向两位凤子龙孙问询:“回禀七殿下。九殿下,卷子已经封存,为以示公平,先放于微臣处,待批阅之时,还请二位殿下监督。”

    “可。”

    皇二代李烨依旧惜字如金,却起身虚扶了一把方学士。

    这个举动足够让翰林院学士满脸笑容,在他看来,七皇子虽身居高位,却沉稳持重,以礼待人,这可是明主之兆啊!

    随后,主考方大人命人呈上签筒,当着锦州文武官员和两位皇子的面,抽取考题。签筒中的六根竹签上分别事先写好了一道时事,或农田赋税,或民风兵事,或君臣之礼。

    方大人拢了拢袍袖,伸手在玉签筒中抽-出一根,慢慢翻至掌心,定睛一看,顿时讶然。

    没想到竟是前几日朝堂上吏部尚书提出的问题。

    只见,青竹签上写着一行字:何以执政。通俗点说,就是用什么来掌控国家?

    这可不好回答。

    拿到第二场论的考题后,不少士子们顿时傻眼。

    执政?

    在场的儒生哪个干过?

    别说执掌国家了,就连个七品县令都没撸袖子干过,整天苦读四书五经,想着就是飞黄腾达,封侯拜相,置于执政?

    那也得先当上官再说吧?!

    可论,考的就是时事,你若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那是绝对不成的。

    光会读书,默写经典,那叫活人印刷机!要你何用?

    身为一个策论者,脑洞就得开的大,该你cao心的你得想,不该你cao心,你也得想想!

    这题对于别人,或许有难度,但对谢瑜来说,完全信手拈来。

    盖因这个问题,在数年后,由翰林院的纪益添博士给出了答案,写成策论上表景帝。当即龙颜大悦,下旨将此论下发至各县学,凡儒生均要诵读理解。谢三少那时虽要假装屡不中第,但也是儒生大军中的一员。

    好歹重活了一世,有上天赐给的作弊器,真是不想用都不行。

    于是,谢瑜铺开宣纸,悬腕挥毫,写道:“为政之要,唯在得人,须知贤用贤,方能君明臣贤,上下一心……”

    笔锋落于纸上,苍劲有力,带着势在必得勇气。

    书就后,谢瑜一边检查,一边在心里暗暗佩服纪博士的远见卓识,将来若是有幸,定要去拜访感谢这位大儒。

    第二场比试很快结束,相比第一场,多了许多张苦逼脸,一个时辰构思尚且不够,更别提还要写篇论文了。

    这感觉颇像后世考试写作文,不少儒生都体会了一把刚写一半就被人收卷的泪流满面感。

    巡考的动作十分迅速,甭管你是高兴地蹦上蹦下,还是心塞到无语泪千行,反正看见答完的他便收起来,标号,再命人抄录一份,然后张贴在贡院外的木板上。

    若是看见白卷或没写完的,那更简单!

    直接在手里的名册上画个叉,然后笑容满面地对该考生说:恭喜你,你被淘汰了。

    不是巡考故意为难考生,实在是为策论者,若思维不够敏捷,即为无急智。

    急智是种特殊才能,和平年代还不突出,但在战争时期,就可能是决定数万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!

    战场上瞬息万变,若无急智,就做不到随机应变。

    这也是策论大比与科举的区别,普通科举三年一次,取数十至百人,而策论大比每年一次,只取三人。

    贵精而不贵多。

    贡院外,儒生们都抻着脖子,纷纷翘首以盼,见巡考来帖卷纸,便自动让开过道。一等贴好,又立刻围上来,带头的会大声念出内容,然后与众人开始讨论。讨论愈是激烈,文章愈是出名。

    不得不感叹,太-祖李浩然深谋远虑,要知道,大延虽国富民强,但始终有豺狼在外环伺,草原、临海、内陆都在蠢蠢欲动。

    只待时机成熟,战火必将重燃!

    而策论大比便是谋士生长的丰饶土壤,它能让寒门士子一跃龙门,跻身朝堂,为了无生气的王朝随时注入新鲜血液。

    保持强大的生命力,对于一个王朝的延续,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午时将至,日居中天。第三场观在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候,拉开帷幕。

    主考方大人与两位皇子一同登策楼,后面跟着几位副主考,其他文武官员则继续留在贡院里。

    凭栏而立,李烨迎着微寒的北风,目光越过贡院外繁华的街道、百姓、城墙,最后连同巍峨的青山一起,尽收眼底。

    看着这片大好河山,李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,墨眸愈发深邃,朱红常服上的两条金色盘龙也似要一飞冲天,气势骇人,周围随从不由后退。

    待收敛侧漏的霸气后,皇二代才缓缓道:“何以兴国?”

    四周顿时鸦雀无声,儒生们面面相觑,心说这比上一道题还难,本想着在两位皇子跟前露露脸,谁能想到这么难?

    若是以前,纵使说错也无大事,可今天出题的是位皇子,在这等天潢贵胄面前胡扯瞎掰,那纯粹是嫌命长,活的不耐烦了。

    “少年以兴国!”

    就在这时,一个清越声音突然回答。

    李烨顺着声音看去,正是谢瑜。

    少年上前行礼,青色的儒衫下摆,带起一阵清风,“回禀殿下,唯少年以兴国!”

    第十二章在线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