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文学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582

分卷阅读582

    齐伯昆虽然能猜到杜锦宁的用意,可听了她的话,他仍然感慨万分。

    想要脱颖而出,引起京官和皇上的重视,这是许多考生都想做的事。但能做成功的有几个?大家来来去去的手段就是写文章,作诗词,杜锦宁却凭一本话本引起朝臣争议,让皇上注意,真真是前无古人了。

    “你怎么知道再生稻这种东西?”齐伯昆好奇地问道。

    这本话本他还没来得及看,不过听工部尚书在朝堂里提了一嘴。他知道杜锦宁在话本里提了京城这一带也可以种植双季稻的事。

    杜锦宁提出双季稻不稀奇,毕竟桂省那一带的人种植双季稻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。京城虽偏北,但季节安排得好,也不是不可能。

    只是这再生稻,连他都没听说过,杜锦宁又是怎么知道的,而且还让看了话本的人一举种植成功,这让齐伯昆万分好奇。

    ☆、第六百零五章 对策

    “您也知道我记性不错,平时看的书又多,每到一个学府,藏书楼的书我都会扫上一遍。而我对农事又特别感兴趣,典籍上说过,我就能找出来。”杜锦宁道。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好吧,齐伯昆不服不行。

    他虽痴长几十岁,自诩饱读诗书,但要论看书之多、涉猎之广,他还真比不上年仅十四岁的杜锦宁。

    这一点,他甘拜下风。

    他撇开这个问题,将今天朝堂上的情形跟杜锦宁说了一遍,道:“你现在打算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只要把‘谷贱伤农’这个论调驳倒就行了,这于民有利。至于我自己,我想,我不过是写了一本话本,皇上胸襟宽广,总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治我的罪吧?”杜锦宁笑道,遂又把她跟关乐和说的那番话对齐伯昆说了一遍。

    “你小子,所以说你狡猾呢。”齐伯昆指着杜锦宁,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杜锦宁选择把再生稻的事写在话本里,实在是鸡贼。

    话本的特点是什么?就是在于虚构。作者凭着自己的想像,创造着一个世界,主人公就在这个世界里里进行着他的悲欢离合。

    你要把话本里的故事当真,那么你就输了。

    它就是一个话本,你看了这本书,出海去找仙山,要修仙成为仙人。这难道是作者的责任吗?只能说读者太天真,把虚构的故事当了真。别人不会骂作者,只会说这个读者走火入魔。

    只要杜锦宁不在话本里说些反动的言论,鼓动大家造反,她在话本里写男主种植再生稻,任何责任都没有。

    所以,陈主事想点一把火将杜锦宁点着,从而将关乐和也一起烧了,想法很美好,可那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
    但如果杜锦宁写的不是话本,而是一篇论著,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这也是工部的人只是彬彬有礼地询问,而没有采用过激手段逼迫庄越将作者说出来的原因了。话本,真不是他们管辖的范围。

    杜锦宁又将赵昶来找她催更的事说了,道:“这件事鲁国长公主也知道。原来在朝堂上没捅出来,他们没作声;现在捅出来了,想来他们也会为我说话的。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齐伯昆便有些不赞同,道:“跟静王走得太近,于你而言没有好处。虽说在夺嫡之争他没有什么行动,但这一节才刚刚落幕,皇上对兄弟们的戒心还没消除。你只单纯地做你的寒门学子,才是最理智的选择。”

    对于这一点,杜锦宁也有自己的考量:“我想,静王在桂省的行踪,只要皇上有心知道,那我跟静王原先的交情就已明摆在皇上面前了。要是我这时候表现出对静王的疏离,不说静王本人作何想,便是皇上也觉得我太过唯利是图、趁炎附势,有过河拆桥之嫌。我只想做司农官,不想卷入党争,我为什么要让皇上在品行上对我产生怀疑呢?不如坦坦荡荡,该如何就如何。”

    她笑了笑,十分自信:“凭着再生稻的成功,凭着这大半年一册册话本里表露出来的对于农事的精通,我想,只要皇上希望天下无饥馑,大宋无饿殍,就不会冷落于我的,或因一点小事就治我的罪。”

    齐伯昆本觉得自己对杜锦宁的能力和心智已了解得十分透彻了,可听了这番话,他禁不住再一次刮目相看。

    “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。不说十四岁的时候,饶是活到这把年纪,朝堂上诸多官员在心智上不如你者甚多矣。”他感慨道。

    “啊呀,齐爷爷您快别说这话。要是有人听到了,我还有活路么?”杜锦宁做出惊慌失措的表情。

    一老一小两只狐狸对视一眼,俱都“哈哈”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齐慕远则眼眸晶亮,看向杜锦宁的目光里一片星光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只要不是皇帝有意保密,皇宫里就没有秘密。

    前朝关于“再生稻”的争执,很快就传到了鲁国长公主赵明月的耳里。

    作为话本迷的赵明月,一听到陈主事哥哥的言论,就怒不可言。

    她早就从赵昶那里听到过杜锦宁关于这类言论的对策,当下就跑到了郑太后那里去,跟母亲嘀嘀咕咕了一番。

    郑太后横她一眼:“前朝的政事,你少插嘴,小心你哥哥不高兴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嘟起嘴:“我还不是为黎民百姓好?那些世家就只知道维护他们的利益,他们作为朝庭官员,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吗?其实这事说起来,不过是因为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而已,只要放开田地的种植规定,他们对于再生稻或是双季稻,就再也不会说什么了。”

    郑太后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她能教出赵晤这么个出色的儿子,并在夺嫡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,郑太后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,她并不认为后宫的女人都得对政事一概不问,跟只鹌鹑似的呆在后宫里。

    “待会儿你别作声,我来跟你哥哥说。”她道。

    赵明月点点头:“好。”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适合干政,母后说话却不一样。

    待赵晤到后宫给郑太后请安时,郑太后也没明说,只是在聊天的时候,有意无意地往朝堂的争议上引,赵晤便将再生稻的事说了。

    “他们之所以不同意,是因为农田规定只能种稻谷。稻谷产量多了,价钱下降,他们自然就亏。如果让他们种别的,想来他们就不反对了。”郑太后道。

    赵晤也想过这个问题。他蹙眉道:“可如果放开这个规定,这些人都不种稻谷了怎么办?”

    之所以有这个规定,是因为古代产量低,大多数田地都种上粮食,天下百姓才能不挨饿,国家也才能有储备粮,为战争和天灾做准备。

    “今年稻谷产量高了,价钱低,大家都会去种别的;明年因为种稻谷的人少了,粮食价格高,大家就又会跑回来种稻谷了。市场的规律就是这样。”